明末清初,在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浪潮中,大批粤赣闽客家人随之西进,进入四川垦荒创业。他们自湖南的汝城、桂东、茶陵、醴陵、浏阳、平江到长江;自粤北途经湖南的宜章、柳州、礼阳、常德到长江而入川,几经周转,其中一部分人最终扎隆昌,并把客家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方土地上。
现在,隆昌居住着约25万客家人。形成了以隆昌为中心的川南客家群体的生活大本营,素有“川南客家大本营”之称。全省200多万客家人,隆昌客家人数就占到全省客家人数的十分之一,在四川是除洛带之外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。隆昌客家人主要集中在响石、周兴、胡家、圣灯等乡镇。时至今日,这些客家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特有的习俗,说客家话,吃客家菜,行客家礼。他们在隆昌这块热土上留下耕耘的足迹,创造着引人注目的业绩,也积淀下丰富的文化资源。
客家牌坊
位于隆昌响石镇老街的“贞节”、“贞孝节”两座牌坊保存较为完整。牌坊为杨氏所建立。据(杨氏牌坊)载:杨氏为客家望族,84世杨维信孤身一人入川,维信死后,其妻邱氏守节67载,故立牌坊以载客家根源。
此外,牌坊造型和雕刻也都充分体现着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。牌坊形制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二龙戏珠、双凤朝阳、牡丹、荷花、月菊等图案,并配以品字形三重檐和各级飞檐,极具浓郁的客家建筑风格。
客家美食
隆昌人有着鲜明的饮食习惯,这多多少少源于客家饮食。
客家美食中,除了单纯的白米饭之外,以米为原料的各种点心和饭菜,如糯米饭、糍粑、九大碗等深受客家人喜爱的食物。每到过年过节,糯米饭,糍粑等菜肴地在隆昌人的菜桌上都可以看见的;在农村,如果遇上婚嫁等事情,九大碗之类的菜肴更是不可缺少。
早期的客家人入川后,拓荒的体力消耗大、流汗多,为了补充盐份,菜品一直保持着咸、香、肥的特色,这一特色保留至今。而客家人历来生活简约,对于饮食,以经济实惠为原则。腌制类食品成为客家人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,如咸蛋、大头菜等等。在客家名菜“烧白”中,腌制菜可谓不可缺少,而隆昌的老百姓更有自己制作腌制食品的习惯。
客家话
客家话在隆昌被称之为“土广东话”。隆昌能说客家话的客家人不在少数,但是以中老年人为主。隆昌山川镇的光华村、胡家镇的黄荆村和蒲芦村、金鹅镇的光耀村和光兴村等多个村舍村民多以客宾话交流。时光流逝,客家话已渐渐带入当地语言中。
笔者曾与一位坚持说客家话的老人讨教过,印象中有这么几句:“你来敢明早”(音同)就是“你们来了”的意思;“你来敢明暗”(音同)意思就是“你们来晚了”;“哈嘎人”(音同)就是“客家人”的意思。此外,隆昌话中的部分方言词也延自客家话,如,如厕称为“解手”,下雨称谓“落水 ”,吃饭称为“掐饭”......
隆昌二中退休教师曾一书对隆昌的客家人颇有研究,他告诉笔者,之所以客家话在隆昌得以流传原因有二:一是先祖遗训——宁卖祖上田,不丢祖上言,孩子一出生接受的就是客家话教育;二是广东先民们由故土移民入川,寄居他乡,有抱成一团,互相帮助的必要,于是他们对外讲四川话,对内讲客家话。
客家布
隆昌夏布闻名遐尔,在明清时就成为宫廷贡品,并开始销往海外,成为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,其生产工艺历史悠久且独特。客家人在隆昌驻足下来后,也把湖广麻布的生产经验,与隆昌本地生产技术融汇交流,历经数辈祖传至今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隆昌夏布生产工艺。
客家精神
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汉民族。北方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,锻造出客家人的刚毅坚强、勇敢豁达。同时,淋浴着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光,客家人讲礼节、重伦理、好学问、敬祖先,爱国爱乡。客家人养成了坚韧卓绝、刻苦耐劳、团结奋进的特性。长期艰苦奋斗使客家人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练,浩然正气长存寰宇。
如今,奋战在各条战线的隆昌籍客家儿女,意气风发,尽显客家本色他们之中,有现役将军、专家,、教授、科技工作者......他们血管流动着客家人的血脉,保存着客家人永远向上的精神追求,书写着客家人的骄傲
作者:楓之戀
|